全球教育展望

  • 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

    钟启泉;有宝华;

    本文根据王策三先生的学术论文《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中所暴露出的诸多理论问题,结合人们在认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产生的疑惑,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价值观、知识教育观,以及新课程在继承与借鉴、追求理想与面对现实等四个维度,试图澄清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同时,本文批驳了以"凯洛夫教育学"为代表的教育思想,提出教育理论工作者要敢于放弃陈旧、"发霉"的思想。坚持与时俱进,树立良好学风。

    2004年10期 v.33;No.206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 素质教育是轻视知识的教育吗?——与王策三先生商榷

    张正江;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们党和政府及其最高教育行政部门近十年来一以贯之的提法,根本不存在什么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教育应该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不应该以知识为本,这决不是轻视知识。应试教育作为"唯分数论"背景下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一种学校教育范式,不是指我国整个的基础教育,而是对当下基础教育中弊端的概括,它在我国教育的各个阶段中客观存在,而且具有普遍性。素质教育由此提出,并超越了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地位,这是顺应时代的必然价值选择,因而成为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以促进学生身心整体、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

    2004年10期 v.33;No.206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 什么知识最有力量?

    刘良华;

    知识是有力量的,教育应该重视知识的学习。但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是有力量的,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是否有力量,取决于三个条件:知识是丰富的而不是单调的;知识是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知识是有趣的而不是无趣的。

    2004年10期 v.33;No.206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 现代心理学的知识观及其课程改革含义

    王小明;

    和我国教育界流行的知识观相比,现代心理学的知识观在知识的含义、分类及习得上都前进了一大步,新的知识观涵盖了素质教育中的大部分"素质",素质教育是重视知识的教育。新课程的实施呼唤新的知识观的指导。

    2004年10期 v.33;No.206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 建构主义·多元智能

    裴新宁;

    如何办出刊物特色,这是教育专业学术期刊的生命力之所在。自《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易名以来,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栏目的设置上,力求这些栏目内容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国际教育发展的态势和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几年来我们开设或多次开设诸如"教育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与课程"、"脑科学与教育"、"多元智能"、"默会知识"、"教育叙事"、"课程故事"、"预防艾滋病教育"、"全纳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学校道德教育"等栏目,试图最大程度地反映大家所关注的一些理论研究和实践问题。今天,我们从2001至2003年的这些栏目中精选40余篇文章,汇编成《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底)一书,具体包括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脑科学与教育、多元智能、默会知识、教育叙事、教育思潮等7个专题。为方便读者,我们特约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赵中建、裴新宁、赵健和周勇等博士在各个专题前撰写了相应的导读。今将这些导读先期发表,以飨读者。

    2004年10期 v.33;No.206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 后现代主义·教育叙事

    周勇;

    <正> 后现代主义自1870年英国画家查普曼用"后现代绘画"一同,来指称那些比法国印象派绘画还要前卫的作品以来,"后现代"陆续被引进了建筑、文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一方面一些急于超越"现代性"的人常

    2004年10期 v.33;No.206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 脑科学与教育·教育思潮

    赵中建;

    <正> 脑科学与教育脑科学与教育的关系,或者说基于脑的教育研究,今天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研究主题。追溯历史,早在20世纪50年代研究者就已经对神经科学感兴趣,如和临床医生和就试图从神经科学中找到

    2004年10期 v.33;No.206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 默会知识

    赵健;

    <正> 对默会认识或默会知识(tacit knowing or tacitknowledge)的研究是现代认识论的重要课题。以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哲学家波兰尼(M·Polanyi)为代表的思想家通过对默会知识的研究,挑战了正统的

    2004年10期 v.33;No.206 32-3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 走向儒学课程观

    张华;

    基于儒学智慧理解课程意味着走出德性与创造性的二元对立,把课程的本质理解为"道德创造性"。儒学不仅是一种价值观,还是一种方法论。至宋明理学发展到极致的"体验形上学"既可成为一种课程研究的方法论,也可成为一种课程开发与教学的方法论。这意味着"课程即分享"的中国传统课程观可以在21世纪显露生机。而儒学精神的寻找与重建需要走向日常生活。

    2004年10期 v.33;No.206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 探寻课程之“道”——试论老子哲学思想对课程研究的启示

    李克建;

    老子哲学思想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珍贵的智慧遗产。由老子开创的道家思想,形成了潜隐的一脉中国思想文化传统。批判地继承和发展道家思想等本土文化中的多元文化传统,对于我们构建基于传统又超越传统,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教育与课程体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从人性"自然"论、追寻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教育目的论、重视"静观"、"玄览"的认识论和"自然无为"的教育原则等四个方面,阐释了老子的道家哲学思想对今日课程改革与课程研究的有益启示。

    2004年10期 v.33;No.206 39-4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 从阳明心学看课程改革

    吕杰昕;

    学校课程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其中自然会蕴涵了本民族特有的价值取向,课程改革因此也必须考虑到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现代课程的一个共同缺陷在于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与价值理性的缺失。因此,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为课程改革寻找价值理性的生命力,理应成为中国课程研究者的使命。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关注人的意义世界和知识的内在德性,并追求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对我们反思课程改革,彰显课程所应有的价值内涵,具有借鉴意义。

    2004年10期 v.33;No.206 44-4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 义乌市课程改革在前进

    陈维金;

    课程改革不是一张蓝图,而是一个不尽的旅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旅途中,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是保障,学校文化建设是载体,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本文介绍了来自国家级课改实验区义乌市的经验:一要创新教育管理制度、加强对实验过程的评估监控;二要大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要以科研推动课改,培育本土化课改专家;四要强化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促使教师角色转变。

    2004年10期 v.33;No.206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 实施课题化教学,推动新课程改革

    王伟;余雪光;

    <正> 我们的课题化教学着重从学习内容的开发和实际操作范式上做了如下的实践与探索:一、如何确定课题从教材本身设计的课题来开展课题化教学针

    2004年10期 v.33;No.206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让网络教学走进新课程

    杜建芳;

    <正> 课改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如何改变教与学的关系,真正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供其自主学习、自主成长的空间,对学生而言,当前还缺少一个这样的学习平

    2004年10期 v.33;No.206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抓校本教研,促课程改革

    金孜红;

    <正> 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是教师。几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培养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反思我们取得的成效,得益于我们的做法:培训先行,教研紧跟,科研护航。其中,作为最具广泛性、全

    2004年10期 v.33;No.206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多元合作,共奏课改最强音

    季项增;张晓;

    <正>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义乌市宾王中学演绎着众多的课改故事,学校也正在发生着一系列重大的变革,学校各项工作发展势头强劲,学校的发展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教师的成长更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教

    2004年10期 v.33;No.206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学校管理的创新

    吴希红;

    <正>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作为学校工作的管理者必须重新审视管理制度对实施和推进课程改革中的作用与功能,并且依据学校自身特点重新建设一套适合新课程和学校发展的学校管理制度。

    2004年10期 v.33;No.206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新课程学校文化的建设

    王华勇;龚润泽;

    <正> 在实施新课改中,怎样构建新课程学校文化无疑是一个现实的值得探讨的课题。课改实验两年多,我校在营造立体的新课程学校文化方面,创出了一条新路。

    2004年10期 v.33;No.206 59-6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 美英德日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的比较研究

    谢安邦;周玲;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地位日益提升。发达国家纷纷调整高等教育政策,对部分大学和学科进行重点建设。本文比较了美英德日四国重点建设政策现状,分析比较了这种政策的背景与特征。

    2004年10期 v.33;No.206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 大学参与:科学与社会的互动——来自欧盟OPUST项目的最终报告

    熊建辉;

    深受世界各国瞩目、由欧盟各国专家共同参与研究的项目"优化公众理解科学技术"(Optimising Pub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历时4年,最终报告终于在2003年6月完成。报告从项目背景、欧盟各国政策与科普机构、大学作用、公众与非政府组织参与、政府引导等方面对优化公众理解科学技术做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其研究成果对世界各国科学发展与传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试从5个问题出发,分析大学参与科学与社会互动的几个重要方面,期望对我国公众理解科学的发展和大学作为传播者之理念的传播发挥一定作用。

    2004年10期 v.33;No.206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 国外基于Web的GIS教育资源分析

    段玉山;

    本文探讨了 GIS 教育的三种一般模式和基于 Web 的 GIS 教育(网络 GIS 教育)模式。在与其他 GIS 教育模式比较的基础上,文中归纳了网络 GIS 教育的功能和特色,并分析比较了国外网络 GIS 教育资源现状,指出进一步发展网络 GIS 教育面临的挑战。在诸多面临的问题分析中,给出一些普及 GIS 网络教育的方向与途径。

    2004年10期 v.33;No.206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 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学生留学体验调查

    陈素燕;

    鼓励创新,注重实用的英式教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留学英国。文本试图通过对500名留学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学生的切身体验的调查,来剖析中英高等教育的差异以及两种教育理念下对中国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交活动的影响,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2004年10期 v.33;No.206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 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与高等教育国际化

    叶隽;

    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作为德国高校的对外合作代表,是世界上很有声名的学术交流机构,同时又是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主要执行机构之一。本文尝试对其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做一梳理,着重探讨它作为具有特殊功能的中介机构,与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之间的关系。

    2004年10期 v.33;No.206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 下载本期数据